当前位置:首页>教师成长>>校本研修>>东高共读>>预告与新闻>> 文章
2025东高暑期好书共读《走向实证》(第五期)新闻

发布时间:2025/8/14 22:20:22 作者:巫雪琴 浏览量:28次

2025814日晚,南京市东山高级中学成功举办了暑期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系列活动——“走向实证好书共读计划的第五期线上活动。本次活动由孙璇老师主持,孙璇、房欣苒、王旭浩、戴成川、江叶、吴沂臻、孔维劲七位青年教师围绕共读书目《走向实证》第四单元写作重证据(1-4的核心内容,聚焦教育案例的撰写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心得分享与交流。14位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了本期活动,共同探讨如何将教育科研扎根于日常教学实践,提升教育写作的证据意识与专业能力。

descript

活动伊始,孙璇老师首先分享了她的阅读思考。她从教育案例的定义出发,结合书中观点(如黄建初、鲍传友等)和南京市教育案例评价标准,厘清了教育案例的本质:一个包含问题发现-分析-解决完整过程的真实、生动的故事或事件。她着重区分了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教学论文等文体的不同,强调案例的故事性、冲突性和启发性。孙璇老师还结合侯老师的戴高帽之随想案例,生动剖析了优秀教育案例应具备的选题典型性、叙述生动性和内涵深刻性,并提炼出教育案例写作的六个核心要素:标题、引言/背景、问题出现、问题化解、反思讨论。

房欣苒老师 梳理了教育案例的发展脉络,强调其是连接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桥梁。她结合书中的多个案例(如张杰丽、侯登强、沈立新老师的文章),详细分析了案例的构成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冲突、问题、解决方法)和特征(真实性、典型性、生动性、深刻性),并分享了作者关于撰写准备(学习思考、实践写作)和修改的建议,推荐了相关阅读书目。

王旭浩老师(数学) 以高中数学教学为例,深入探讨了数学教育案例的撰写要点。他强调要精准捕捉反映学生共性困惑和教学难点的典型问题素材(如学生对导数与单调性关系的误解),并详细介绍了结构化呈现案例的四个步骤:为何发生(背景)、如何发生(生动还原场景细节)、为何出错(学科本质与认知分析)、如何应对(具体策略与效果)。王老师尤其指出,案例的价值在于深度反思,需提炼教学智慧并尝试结合理论(如建构主义)。

戴成川老师 从新教师视角出发,坦诚分享了撰写教育案例的难点(特别是理论剖析部分)和成长路径。他提出将日常教学反思作为素材库积累,通过广泛阅读优秀案例学习结构与方法,并在与同事、朋友分享教育故事中寻找能引发共鸣的好故事作为切入点。

江叶老师 则聚焦于书中如何撰写读后感的内容,针对常见问题(泛泛而谈、缺乏实践结合),提出了优质读后感的四类标准:观点认同、分析教育意义与实践指导、结合自身案例说明理论应用、批判性思考。她结合李娜娜老师的读后感案例,分析了其结构(阅读背景、认同与反思、实践案例、理论升华)和亮点。

吴沂臻老师(历史) 以历史教学为例,阐释了教育案例作为显微镜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强大作用。她介绍了李吉林、李·舒尔曼的案例观,并详细分享了历史教育案例评析的步骤:选准反映历史学科复杂性的真问题(如学生关于安史之乱后唐朝未亡、工业革命起源的疑问);从历史背景(Y)、问题拆解(What)、理论连接(How)三重维度深度剖析;反思延伸以改进未来教学。她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模拟了如何将学生的认知冲突(革命成功与否)转化为探究驱动的案例教学过程。

孔维劲老师(历史) 同样聚焦读后感撰写,概括了书中指出的问题及四类标准,重点分享了推敲题目、审视框架结构、思考逻辑关系(并列、递进、否定之否定)的修改策略。她结合自身指导学生阅读《中国历史十五讲》并撰写读后感的实践,分析了学生作品中存在的问题(专题割裂、因果分析弱、现实观照生硬)及相应的改进指导策略。

活动最后,孙璇老师引用书中观点作结:教师的经验是镶嵌在教育情境中的我们需要故事,需要以故事来理解教育的真谛。她强调,撰写教育案例是一种发现的艺术,能帮助教师发现自我坐标、理解教育世界,并在反复的表达中使教育生命走向开阔与深刻。

本期走向实证共读活动,通过七位青年教师多维度、深层次的分享,有力促进了参与者对教育案例撰写价值、要素、方法和策略的理解。活动不仅深化了教师对《走向实证》中重证据写作理念的认识,更激发了大家扎根教学实践、勤于反思记录、提升专业写作能力的热情,为将日常教育经验有效转化为可分享、可借鉴的实践智慧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版权所有:南京市东山高级中学

地址:江宁区淳化街道平和路99号 邮编:211112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0427号

东高微信公众号
巫雪琴省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