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高共读》活动(第二期)《学生心理》
发布时间:2022/1/29 20:02:34 作者:巫雪琴 浏览量:1113次
《好书共读》活动(第十期)《学生心理》
新闻撰写:领读者 编审:金婧、杜沁仪 终审:巫雪琴
为了培养广大一线教师系统阅读的习惯,特别是理论书籍的阅读,巫雪琴名师工作室特别策划了《好书共读》系列活动。活动利用寒假与暑假集中进行,根据共读书籍自身体系分成多期,每期活动分三段式进行,第一阶段个人自行阅读,第二阶段集体共读与交流,第三阶段个人精读与反思。集体共读与交流依托钉钉群或者腾讯会议面向省内外直播。
本次阅读书籍是由陈琦、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第二期活动于1月29日晚上7:30依托腾讯会议如约开始,会议号155-759-059,会议密码:0129。本次共读活动由张钰老师主持,共读内容是第二部分《学生心理 》,首先由陆平教授为大家做《读书方法指导》,然后由顾大成、俞亚娣、吴德琴、林贵萍、张寒之、张钰、杜沁仪7位老师针对《学生心理》部分,为大家从不同角度进行领读。
陆老师从“博雅阅读”“诗意地教学”“团队阅读的理念与实践”三个维度进行了分享。她认为阅读是最重要的一种生命探索方式和成长路径,可以丰富我们与文本、我们与自我、我们与社会乃至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作为信息科技专业的教师除了专业书籍,我们还需要文学、历史和哲学的滋养。接着,她为我们展示了科技、文学、历史和哲学构筑下的课堂样态。技术课堂的人文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理性精神,也能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实现人文关怀,帮助师生更好地成长。
顾老师从走近大师、亲信大师、学以致用、共同成长四个方面进行分享。他首先分析了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接着结合教师的专业成长展开说明,建议教师找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并结合主观努力,积极达成可能的目标。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然而心理学的一些概念却比较难以理解,俞亚娣老师简单梳理了《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第一节内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从皮亚杰的基本发展观、认知发展阶段、心理发展的因素、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和皮亚杰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五个方面,带领老师们共同阅读书中重点内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分享理解一些基本概念,使心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赋予了新的教学情境。
吴德琴老师简单梳理了《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从个性和社会化发展及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两个方面,带领老师们共同阅读书中重点内容,并分享了自己的心理教学实践《我就是一道风景》和读书感悟。
林贵萍老师带领大家简单分析了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中有关维果茨基的发展理论。维果茨基是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他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林老师从维果茨基的文化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最近发展区以及他的理论对教学的启示,四个方面与各位老师共同学习交流。
张寒之老师首先阐明了建构主义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之间的关系,从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思想理论,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以此为基础重点剖析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下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教学行为的启示。张老师结合自己的课堂案例,提出教师的教学必须促进儿童内部的主动建构、适合儿童的发展阶段、认识并尊重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同时,立足当下“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背景,从“教学评”一体化的角度,谈到了自己对建构主义的认识和理解,给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张钰老师主要从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埃里克森的生平和社会化发展的三个方面对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进行了介绍。其核心思想是埃里克森把人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个体在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一个发展危机,每个发展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选择与一个消极选择的冲突,后一阶段发展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当然早期问题的不良解决造成的损失也有可能在后期阶段得到修正。张老师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谈到了埃里克森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杜沁仪老师首先结合《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章的具体内容从学习发生机制、个体的智力差异、学习风格差异等维度解读了“每位学生都是第一无二的个体”的内涵。接着,提出分层教学是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并结合案例简要介绍了分层教学的内涵、流程、类型等内容。
伴随着壬寅虎年的脚步,第二期《好书共读》如约而至。在3个多小时的温暖时光里,领读者用“热情洋溢”、“深入浅出”、“旁证博引”,为大家奉上了一份份特别的新年礼物,书香四溢,韵味悠长。